漢魏六朝碑刻集釋序

毛遠明

線裝書局於二零零捌年正式出版《漢魏六朝碑刻校注》以後,蒙學界厚愛,給予了我充分的肯定,增強了我堅持做石刻文獻整理與研究的信心。學界對原書提出了一些很好意見,比如還有部分釋文存在誤讀,注釋也有一些不準確甚至錯誤之處,收入了個別僞刻等。這對我完善自己的整理工作,是莫大的幫助,我衷心感謝。

事實上,自從《漢魏六朝碑刻校注》一出版,我就特別注意搜集學界對該書評介和批評的意見。後來我在寫《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時也曾對原材料進行過若干改動,試圖盡量讓這份材料更加準確一些,以不負學界的期望,但始終覺得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因此在我開始繼續搜集資料,準備做《漢魏六朝碑刻校注輯補》時,便特別注意這方面的意見。

關於《漢魏六朝碑刻校注輯補》的材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各種期刊雜誌公佈的新資料。

在眾多的雜誌中,以《文物》《考古》《考古學報》《考古與文物》《中原文物》公佈的材料最多,《四川文物》《江漢考古》等雜誌也偶爾發現新材料。比如《文物》於2012年第9期刊布《成都新出漢碑兩種釋讀》,在原《成都文物》2011年第2期公佈信息的基礎上,對文字做了大量考證。其中《李君碑》記述了東漢時期蜀郡學官集資建立功德碑的盛舉,對於研究東漢時期蜀中官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裴君碑》則讚頌裴君治理蜀中,發展生產,提拔賢才,提倡教化,整頓學校等方面的德政,是漢代開始出現的典型德政碑。《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都江堰渠首新出土漢碑及相關問題》,《四川文物》2011第3《關於<建安四年北江塴碑>的幾點認識》等,公佈2005年3月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魚嘴西側外江河床出土一通碑碣,圓首穹窿頂,有穿,碑額鐫刻朱雀圖案。碑石記載東漢時期都江堰水利官領導,當地仕紳出資培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善舉,其內容填補了漢末堰史之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水利科學研究價值。

北朝石刻遠比南朝爲多,但近年也出土部分石刻(包括磚質),如買地陰券等,材料十分可靠,且很可貴。如《文物》2005年10期《湖北鄂州郭家細灣六朝墓》,公佈劉宋元嘉十六年《郭家細灣買地券》。它與《徐副墓券》(《考古》1993年6期《徐副地券中天師道史料考釋》公佈的1977年夏在湖南省長沙縣麻林橋一座磚墓中出土的天師道道官墓券)、《龔韜買地券》(《東南文化》2006年4期《廣州出土南朝龔韜買地券考》公佈,券石於2004年在廣州市區東北部太和崗出土,現藏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材料,記錄了道巫杜撰的眾多地下神祗,是研究中國道巫喪葬文化的重要史料。

其二,新出各種形式的碑誌著作。

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研究隊伍的擴大,出版工作的現代化,我國的出版事業發生了質的變化,各種出版物可謂突飛猛進。我們簡單搜集了一下2005年以來出版的碑誌著作就有:徐玉立等《漢碑全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趙君平、趙文成《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喬棟等《河洛新獲墓誌續編》,科學出版社,2008年;李仁清《中國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大象出版社,2008年;趙文成、趙君平《新出唐墓誌百種》,西泠印社,2010年;劉澤民等《三晉石刻大全》山西出版集團,2010年;齊淵《洛陽新見墓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趙君平、趙文成《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胡戟、榮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胡海凡、湯燕《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藏金石拓本菁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郭茂育《洛陽出土鴛鴦誌輯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院《成都出土歷代墓銘券文》,文物出版社,2012年;齊運通《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中華書局,2012年;山東石刻分類全集編委會《山東石刻分類全集》,青島出版社,2013年;趙文成、趙君平《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續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趙力光等《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彙編》,線裝書局,2014年;故宮博物院、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叄,文物出版社,2015年;日本京都大學藏中國歷代碑刻文字拓本編委會《日本京都大學藏中國歷代碑刻文字拓本》,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美]克魯格出版社,2016年等。其他還有一些小型的石刻拓本資料,不再贅述。可見其數量相當可觀,這些石刻著作或公佈拓片,或公佈拓片並釋文,都是很好的石刻文獻資料,我們都基本上全部予以採集。

其三,田野調查,盡可能全面訪碑。

田野調查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比較辛苦,而所獲材料又不是很多,但多是新材料,而且這些材料大多隱藏山野之間,或在藏家手中,而不在文物保護單位,散在零星,是其存在形式的重要特點。如果不加以搜訪採集,就往往很難面世。在搜訪過程中,或捶拓,或購買拓片,或拍照。每獲得一種新材料,那種喜悅心情,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搜集到的五代以前的碑誌,算起來已經有數百種,以墓誌最多,碑碣、摩崖少。以時代論,又以唐代爲多,不過漢魏六朝也有數十種,如北魏正光元年正月《王子悅造像記》碑石於1999年7月在陝西省咸陽市涇陽城關南側涇惠渠旁先鋒隊農田中出土,2000年移至涇陽縣城太壼寺,現藏於該地。2010年獲得拓本四紙。正光三年《王業洛等一百卅人造像記》,造像石出土於陝西省境。柱形,四面造像。2011年獲得拓片三紙。正光四年《劉翼等七十一人造四面像記》,造像以師氏家族爲主,當是家族邑社造像。石呈柱形,圜首,四面造像,每面龕內鐫刻坐像一尊,頭上高髻,道教特征明顯。2011年獲得拓本四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北魏宗教信仰,佛道融合,造像風格特征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12年獲得北齊天保元年《李騫墓誌》一紙,墓誌出土時間、地點不詳。誌主之兄《李希宗墓誌》於1975年在河北省贊皇縣南邢郭村出土。以此推測,本墓誌亦應出土於這一地區。誌主《魏書》附於《李順傳》;其兄李希宗亦附《李順傳》,且《李希宗墓誌》亦出,是研究李氏家族自北魏至北齊的興衰史,爲該時期史傳的記載提供大量的補正史料。2012年獲得北齊天保五年《高淹夫人馮娑羅墓誌》,誌石近年出土於河北省臨漳縣古鄴城遺址附近。誌主之夫高淹,北齊太祖獻武帝高歡的第七子,文宣帝高洋之弟。《北齊書》《北史》均有傳。文中涉及高歡的其他一些子嗣和外戚馮氏自北魏至北齊的一些史實,不少可補史傳之闕。2013年獲得北齊武平三年《劉通墓誌》拓片誌與蓋各一紙。該墓誌於2007年在南水北调工程安陽段第九標段M1岀土,石現藏中國文字博物館。誌主《魏書·崔休傳》曾提及。傳世文獻一般作“劉殺鬼”。《北齊書·樊遜傳》、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等多見記載。劉通作爲北齊丹青聖手,該墓誌的出土,對於北朝史特別是中國繪畫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其四,原來已經公佈,而《校注》漏收的材料。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的工作開始於1998年,2000年古委會立項資助,先後歷時八年,收碑1417通,分十冊出版。把主要的、特別是常見的材料收錄了一遍。限於當時的條件,資料比較缺乏,很多碑誌著作單位沒有購買,自己之前也沒有足夠的資料積累。各種報刊雜誌公佈的材料,也因爲資料來源殘缺不全而沒有發現,其中還包括疏忽而漏脫。這次輯補,對原材料盡可能細緻查閱,包括到全國各圖書館查閱、博物館獲取資料。雖然這項工作也有很多困難,但是還是很有收穫。《西北石刻》收錄北魏太延元年《折衝將軍薪興令造寺碑》,造寺碑清宣統三年五月農民於新疆吐魯番地區三堡出土,其地爲古高昌國新興鎮地。原來不曾見到拓片,《校注》失收。該碑對於研究北魏西北地區,特別是高昌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宗教研究價值。《北圖拓本彙編》第三冊第四頁公佈《太武皇帝東巡碑》,因原拓本泐蝕嚴重,《校注》未收,後來得到日本京都大學所藏和《金石拓本題跋集萃》公佈的拓本,文字相對比較清楚。這次予以收錄,對於研究北魏前期拓跋氏東進、南下,爲北魏入主中原作準備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山西大學學報》1994年2期《北魏<皇帝南巡之頌>碑考察報告》,《文物》1997年12年《山西靈丘北魏文成帝<南巡碑>》;《考古》1998年4期《北魏文成帝南巡碑碑文考證》公佈北魏和平二年三月《皇帝南巡之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出土於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東北約一公里筆架山對面御射臺中央,現藏於覺山寺。其立碑事見《魏書·高宗紀》《魏書·北海王詳傳》,《北史》紀、傳所載與《魏書》略同。《水經注·滱水》載其事及其地。和平二年,三月丁巳朔,文成帝拓跋浚南巡,自定州至於鄴都,在靈丘南山詔羣官仰射山峰,帝彎弧發矢,出山三十餘丈,過山南二百二十步。既然歌頌文成帝武功,同時記載了拓跋氏從平城南下山東所取道路。碑陰題名七列,對於研究北魏前期的職官、爵位、民族姓氏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碑泐蝕比較嚴重,《校注》沒有收錄,這次作輯補予以補出。

碑刻文獻歷史悠久,從先秦到現在,一直連綿不絕,具有不同于傳世文獻的獨特功能,與其他出土文獻如甲金文、簡帛、敦煌寫卷等在內容、形式、性質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文獻研究的價值是巨大的,也是其他文獻不能代替的。凡山川、城池、宮室、橋道、壇井、神廟、家廟、古迹、塚墓、寺觀,隨處立碑,土風、災祥、制度、功德、宗教,無所不載,對於攷察古代山川城池,風土民情,名宦鄉賢,嘉言懿行,典章制度,政教布施等有特殊的意義。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宗教、民俗、對外關係等各個方面,以獨特的形式展示了它在每個時代的內容和形式。關於碑刻文獻的重大價值,前人早有清醒認識。王昶《金石萃編序》說:“宋歐、趙以來,爲金石之學者衆矣。非獨字畫之工,使人臨摹把翫而不厭也。迹其囊括包舉,靡所不備。凡經史小學,暨於山經、地志、叢書、別集,皆當參稽會萃,覈其異同,而審其詳略。自非全材末學能與於此。且其文亦多瓌偉怪麗,人世所罕見,前代選家所未備。是以博學君子咸貴重之。”

具體說來,我國碑刻文獻流傳下來的先秦石刻銘文如《石鼓文》,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只是因爲年代久遠,石刻易碎,加上古人重金輕石,先秦以前保存下來的碑刻材料並不多。至東漢以後,刻石之風大盛,爲後世留下了十分豐富充足的、可供系統研究的寶貴碑刻文獻。只是歷代産生的這些材料比較散碎,情況不明,家底不清,使得這份很有價值的材料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科學的發掘。自2000年來我們對漢魏六朝的碑刻材料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搜集整理,寫成《漢魏六朝碑刻校注》。凡歷代已公佈的漢魏六朝碑刻,包括以原石、拓片、照片、摩錄等形式保存下來的碑碣、石闕、摩崖、墓誌、表銘、文告、契券、造像題記等材料,都盡可能採集,並進行鑒別,主要收錄現存有原石或拓本、照片的碑刻,同時也收錄了少數歷史上有影響的摹錄材料,其中拓片是最主要的資料來源。共計收錄了碑刻材料1417通。這個數量應該是很可觀的,但是這也還不是該時期石刻的全部。本次輯補,又增加1071通,達到2488通(合併去重後實際2466通)。

碑刻文獻反映的內容十分廣泛。我國的各種文章樣式在碑刻中基本齊備,而以墓碑、讚頌碑、祠廟碑、墓誌銘、造像記爲主,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歷代職官、古代地理、民族融合、人口遷移、姓氏名號、世系譜諜、典章制度、風俗習慣、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天文曆法等廣泛的領域。尤其是很多材料是其他文獻沒有記載的,如塚墓石刻、造像題記等,就更加珍貴。內容的豐富、廣泛,爲利用石刻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研究者可以根據需要,從不同的分支學科、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行斷代、分域、分項、分專題研究,其研究的前境十分廣闊。葉昌熾《語石》卷六說:“撰書題額結銜,可以攷官爵;碑陰姓氏,亦往往書官於上;斗筲之祿,史或不言,則更可以之補闕。郡邑省并,陵谷遷改,參互攷求,瞭於目驗。關中碑志,凡書生卒,必云終於某縣某坊某里之私第,或云葬於某縣某邨某里之原,以證《雍錄》《長安志》,無不吻合。推之他處,其有資於邑乘者,多矣。至於訂史,唐碑之望族,及子孫名位,可補《宗室》《宰相世系表》;建碑之年月,可補《朔閏表》;生卒之年月,可補《疑年錄》。北魏造像記,可補《魏書·釋老志》;《天壐紀功》《天發神讖》之類,可補《符瑞志》;投龍齋醮,五嶽登封,可補《郊祀志》;漢之孔廟諸碑,魏之《受禪》《尊號》,宋之道君五禮,可補《禮志》。唐之令長新誡,宋之慎刑箴、戒石銘,可補《刑法志》。”他的說法是對的,但事實上,碑刻文獻研究所涉領域還遠不止此。我在《碑刻文獻學通論》中有具體敘述,此不贅敘。

碑刻文獻真實性強。傳世典籍一般都曾經過後人的整理,加上書籍輾轉傳抄翻刻,不大可能保持原貌,尤其是文字的改變更大。無關緊要的改動,問題不大,如果改動關鍵字,影響對內容的理解,甚至對一種思想觀念的解釋,問題就大了。碑刻文字一經上石,本身就不易改動,碑誌在出土之前,深埋地下,無人篡改,一如地下檔案。一經出土,便成了最原始的文獻資料,屬於一次性文獻。因此,其真實性特別強。雖然也有翻刻和僞刻,但是就文獻而不是從文物的角度說,好的翻刻一般不怎麼失真,尤其是內容一般不會有大的變動,用不著排斥。至於僞刻,大都能夠識別出來,前人在這方面曾經作過很多工作,有不少成果可供我們利用,我們這次作輯補,也剔除了部分僞刻,有的懷疑是僞刻,我們在提要中也做了說明。拓本也有先後,一些著名碑拓,往往不止一個本子,有的拓本可能經過後世的挖洗和補綴,但改動不會很大,而且可以通過衆本進行校勘。材料的可靠性,爲利用材料得出的研究結論的可信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歷代碑刻有一部分在傳世文獻中有記載,我們將碑刻原物或者拓本與之相比勘,觸處可見兩種文獻的相異之處,傳世文獻的弱點便明顯地暴露了出來。比如我們將傳世本《庾子山集》與出土的庾子山所撰碑誌進行比勘,便發現大量異文,多處補正傳世本的闕誤。清顧炎武《日知錄》取唐石經與傳本《儀禮》對勘,補正了傳本的多處訛脫。阮元作《十三經校勘記》也使用了大量的石經材料。可以說,利用大量碑刻材料,不僅可以補編全兩漢文、全魏晉六朝文、全唐文、全宋文等,可以對歷代文人別集進行輯佚,而且可以對已經編纂成書的這些典籍進行詳細的校勘,爲今後的研究提供更加完整、真實、准確的文獻材料,以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碑刻文獻產生的時間、地點一般是自足的,鐫刻時間是碑刻銘文的一個要素,一般都要明確列出。少數碑刻自身沒有明確的鐫刻時間,但是可以通過與之同時出土的相關材料、鐫刻工藝、書法風格、文字書體、攷察碑刻出土的環境等,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還可以在文獻本身的字裏行間、用詞特征等方面找到蛛絲馬迹,進而作出判斷。根據我們接觸碑刻文獻的經驗,完全不能斷代的材料是很少的。碑刻實物産生的准確時間、地點,爲鑒定器物減少了許多麻煩,能夠保證對文獻材料的准確利用和斷代、分域研究。

碑刻文獻還有書法藝術欣賞、研究的價值。漢字作爲一種特殊的線條藝術,從它産生開始,人們便努力將自己的審美觀念寄寓於線條結構中,産生出無數書家聖手。而人們對書法藝術品的收藏與評賞又促進了書法藝術的完美與創新。魏晉以後,書法進入自覺創作期,産生出如鍾繇、衛氏、二王等書法名家空前,甚至絕後的書法神品。隨之也帶動了書法研究的蓬勃發展。

碑刻在鐫刻銘文之外,往往要配之以大量的起修飾作用的各種裝飾性圖案。包括山水、雲氣、花草、樹木、鳥蟲、奇獸、人物、神靈以及幾何圖案。留下了不同時代的極其豐富的藝術品,是研究藝術史的重要資料。碑刻藝術研究雖然不是直接的碑刻文獻研究。我們設想,可以先分時代、分專題進行全面的調查,詳細描寫;再結合藝術史、文化史、思想史,進行綜合研究和歷史追蹤,發掘其藝術內蘊、美學意義和人文精神。縱觀碑刻鐫刻藝術,從漢代開始,碑上除了鐫刻銘文以外,又在碑首、碑側鐫刻各種裝飾性圖案,以後又發展到邊框、碑砆圖案。其構圖從簡單樸拙到精心構思,從粗線勾勒到精雕細琢,是別一種形式的藝術發展史。漢代已産生世俗石刻造像,晉代開始出現佛教石刻造像,受其影響,道教石刻造像也相繼問世。三類造像互相影響,彼此融合,但總體上又一直保持獨立發展,界限基本分明,無論是整體構形,還是形貌、衣飾、神態,都在彼此借鑒中,保持各自的基本特色,而且一直延續到民國,直至現代,一千多年間,産生出無數造像碑、造像石龕、造像石窟、造像雕塑等藝術品,千姿百態,品類繁多。造像題材十分豐富,不同時代造像的題材、技法、風格既有傳承,又代有不同。官府朝廷組織造像,與民間自主造像、宗教僧侶造像,風格特征差別也很大。這中間牽涉到美學觀念的改變、審美取向的變化,時代風尚的趨往,宗教流派的歧異,世俗理念的影響,鐫刻技術的進步等多種因素,值得全面系統地研究。既可以進行專題的深入討論,又可以有個案的詳細剖析;既可以橫向斷面的細致描寫,又可以縱向歷時的源流追蹤;既可以對現象的捕捉和描述,又可以對不同特點的總結和規律的揭示。石刻造像藝術淵源各不相同,文化背景也很複雜,既有華夏本土藝術的深厚土壤,又有域外藝術的滲透借鑒。還可以與其他造像藝術如金屬鑄造、陶瓦泥塑、竹木雕刻等進行比較,尋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又彼此獨立發展的歷史線索。

總之,碑刻文獻數量多,品類富,內容廣,幾乎關涉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歷代碑刻既代代傳承,氣脈貫通,而又不斷開拓,不斷創造,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因此,無論是對碑刻文獻的本體研究,還是利用碑刻文獻進行文史等各個領域的具體研究,其研究的空間都十分廣大。深入發掘碑刻文獻的研究價值,充分發揮碑刻文獻研究的應有功能,盡量運用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去開拓新領域,研究新問題,以發展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進一步提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水平。這應是學界的共識。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輯補》完成過程中,我們將這個選題與中華書局聯繫。出版社領導和編輯很重視,提出可以把《校注》和《輯補》合二爲一,進一步加工、改造,作成《漢魏六朝碑刻集釋》。這個提議很好,能將該時期的碑刻作一次比較徹底的清理和深入加工,我們樂意這樣來完成。

《集釋》的工作主要是增加了校勘內容,我們把歷史上自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洪适《隸釋》《隸續》等前人題跋、釋文盡量收集起來,對歷代釋文進行全面的校勘,對跋尾進行認真辨別,提取出其中正確的,有價值的文史考證成果,經過細緻處理,然後放進釋文、校勘、考證中。對歷史上有爭議的釋文、考辨材料,根據我們的理解進行深入研究、辨證,擇其善者而用之。如果諸家之說,一時難以定奪者,則兩存之,便於讀者裁擇;有時也提出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以供參考;歷代沒有解決,而我們又暫時無法破解者,則明確提出存疑,而不強爲之解,以俟後賢。

對《漢魏六朝碑刻校注》中存在的問題,只要發現了,便予以糾正。經不完全統計,《集釋》改正了《校注》中不完善,不確切,甚至錯誤的地方達三百餘處。如《校注》據《書法叢刊》2005年第三期《近年所見北魏書迹二則》所收二○○二年十二月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南約十公里魏辛莊出土的石棺,《四耶耶骨棺蓋墨書》,原定石棺製作於北魏永安二年(529)。經考證,實應是金章宗丞安二年(1197)。故《集釋》予以剔除。《校注》所收石刻,有個別經考證,疑是僞刻者,一般都在提要中明確標示,爲讀者提供參考。如《北圖拓本匯編》二冊十九頁著錄曹魏景元三年《陳蘊山墓誌》,疑是僞刻;《北圖拓本匯編》二冊一四四頁著錄南朝梁天監九年《喬進臣買地券》,疑應是唐代器物,而僞改爲南朝梁;《北圖拓本匯編》三冊一頁著錄北魏神瑞元年《浄悟浮圖記》,當是僞刻等。

改正《校注》原文錯誤最多的是文字。舉兩個例證。《校注》據《萃編》卷二十八、《北圖拓本匯編》三冊,七十二頁著錄北魏《魏靈藏薛法紹等造像記》:“舍百鄣,則鵬龍花;悟無生,則鳳升道樹。”“鵬”下一字作“”,王昶摹其形而無說,洪頤煊認爲:“擊,作,諸家皆未舉”(《平津讀碑記》2/10),嚴可均也釋作“擊”(《全後魏文54/10)。耳目所及,清代以來的碑誌釋文也均釋作“擊”。俞豐認爲典出《莊子·逍遙遊》:“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見俞豐《經典碑帖釋文》,上海書畫出版社,二○○九年,一八四頁。《校注》依舊說,亦作“擊”。今諦視字形,可摹作“”。該字上所從乃是“敷”,與“擊”之上部實不相同。同碑上文“玄功既敷”之“敷”作“”,可資比勘。北魏《元羽墓誌》“敷”作“”(《北圖》4/48),《元子永墓誌》作“”(《北圖》5/113),東魏《長孫囧墓碑》作“”(《北圖》6/42),亦是其例。“敷”,鋪張、展開之義,《文選·張華〈答何勳〉》“煥若春華敷”,呂廷濟注:“敷,布也。”“”,字書未見,但載有“”字,從手,從敷,是“敷”的加形專字。“”、“”二形應是異體關係,只是構件偏移,形符隨之有所變化而已。《玉篇·手部》:“,張也。”《集韻·虞韻》:“,張也,揚也。”“”同“”,與“敷”語義相通。“”,既非“擊”,典出《莊子》的說法也自不可信。此處“鵬”乃指佛家之迦樓羅,意譯金翅鳥,“龍花”即龍華之樹。金翅鳥身長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長四千由旬,而龍華之樹廣四十裏,樹下講會凡六十餘億人。鵬與樹都異常之大,均是誇張的說法。“鵬龍花”,即金翅鳥展開雙翼舉覆于龍花樹,形容講會之盛;與下文“鳳升道樹”對舉,義亦甚穩切。

《校注》據《北圖拓本彙編》四冊一五一頁著錄北魏《王基墓誌》:“白楊聳檊,崇僬僥。”“崇”下一字,趙超先生《《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釋作“嵑”,《校注》有所懷疑,但沒有考釋;殷憲釋作“崖”,其下有注:“從山,鴉聲。”(殷憲先生《從北魏王禮斑妻輿磚、王斑殘磚說到太和遼東政治圈》,《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4期)釋字不可從,注亦不確。今謂該字應是“獵”字,其右“巤”常訛混爲“葛”,北魏《元茂墓誌》“獵”作“”(《北圖》4/180),《元誕墓誌》作“”(《北圖》5/98),可資比勘。溯其源流,右半“巤”、“葛”之分,當始於篆隸,西周《師簋》“巤”作“”,《說文》作“”。“獵”之右半睡虎地秦簡作“”,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作“”,構件形體在“巤”“葛”之間,上部取象毛髪,後世逐漸訛變爲巛、卄、山、止等形;下部取象須髯,後世訛變爲、匄等形。南北朝時期該字書寫亦趨分野,大抵隸書近“獵”,楷書近“獦”。然“獵”字費解,乃是“鬣”之通假。《呂氏春秋·辯土》:“苗若直獵。”陳奇猷校釋引夏緯瑛:“‘獵’當爲‘毛鬣’之‘鬣’。‘苗若直獵’,言其所生長之稼苗不良,有若直立的毛鬣。”此處“鬣”,指墳墓的馬鬣封。《禮記·檀弓上》:“從若斧者焉,馬鬣封之謂也。”孔穎達疏:“馬鬣之上,其肉薄,封形似之。”北魏《隴東王感孝頌碑》:“郭巨之墓,馬鬣交阡。”(《北圖》8/1)是其證。墓誌所見“僬僥”,本是矮小之意。《列子·湯問》:“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國語·魯語下》:“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但從語境看,此處當表高聳義,而與“嶕嶢”相通,《漢書·揚雄傳》:“泰山之高不嶕嶢,則不能浡滃雲而散歊烝。”顏師古注:“嶕嶢,高貌也。”僬僥、嶕嶢皆連綿成詞,本無定字,此處取聳峙義,謂墳塋似馬鬣之高封。

《集釋》工作除了字詞考釋,盡量保證釋文的科學準確以外,還有一項工作,就是將碑誌和史傳結合起來,對比碑誌與傳世史傳,從史傳中勾稽出與碑誌相關的材料,進行對比研究。在做這項工作時,我們曾糾正了史傳中的不少錯誤,補充了大量史傳的闕失,這些工作都在集釋中有大量的反映。

碑誌,特別是墓誌,家族式特征十分明顯,南北朝時期河南元氏(原拓跋氏所改)、弘農楊氏、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渤海高氏等已有大量墓誌出土,形成綿延不絕的家族譜系。其中不少人物在史傳中有記載,甚至有專傳。我們盡量將這些碑誌材料中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彼此關係提示出來,互相參照,試圖在集釋中將這些不同時期的、散在的人物貫穿起來,形成彼此有關聯的系統網絡,爲讀者提供有用的參考信息,爲文史研究工作者提供有用資料,以便進行深入研究。

完成此書,首先要感謝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爲《輯補》立項。因爲本人在作《集釋》工作中途突然身染重病,我的博士姜同絢、郭洪義等主動出來完成後續工作,而古委會的立項則爲這項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資金援助和精神鼓勵。我的歷屆博士、碩士何山、徐海東、周北南、章紅梅、張海艷、邱亮、楊琳、杜瑩、朱遂、王遲遲、周玲、鄧艷平、劉新暉、羅順、龍俊旭、和艷芳、白艷章、徐梅等或參與查閱資料、或幫助錄文。初稿完成後,又託郭洪義同學對全部材料按時間先後排序,使釋文與拓片圖錄一致,這項繁瑣而又需要十分細緻的工作,花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

中華書局領導和編輯對全書構想、體例、編撰細節都提出過很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在出版過程中編輯、校對的先生在文字校勘、文句加工打磨等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使得此書盡量少一些瑕疵。西南大學的秦效侃先生以九十高齡,爲本書題寫了書名,西南大學社科處鄭家富處長對本書的出版十分關心,給予多方支持。所有提及、還有不曾提及的人和事,都讓我十分感動,都是對我的鼓舞。在此謹對一切關心、支持、幫助此書的領導、師友和同好,表示衷心的感謝。如果沒有這麼多人的關心、支持與幫助,單憑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這項工作的。儘管如此,書中肯定還有不少錯誤或不足,敬請方家賜教。

寫到這裡,偶然想起哲人朱熹的兩句詩,覺得很有感觸: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謹抄錄與此。內心總是希望這部《集釋》能給學界再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材料,帶來一些新的知識,提出一些更準確、更科學、更有用的信息。

 

毛遠明  

2016年於西南大學三立書舍

 

凡例

1、本書著錄漢魏六朝碑刻共2488通(合併去重後實際2466通),包括碑碣、石闕、摩崖、墓誌、買地陰券、畫像題字、造像記等,部份磚誌也予收錄。新出石刻下限至2015年。著錄原則是有原石,或雖無原石而有拓本者,極個別重要的石刻摹本酌情收錄。現無拓本者、原石過殘無法辨認者、銘刻文字信息太少者,一般未予收錄。

2、所有著錄的石刻一律按朝代先後排列。三國時期按魏、蜀、吳排列;南北朝時期,先北朝,後南朝,同一朝代,再以刻石年代爲序,墓碑、墓誌以葬期爲序,個別無葬期者,以卒期爲序。有的石刻本身雖無具體年月而根據內容可攷知者,放到相應的帝王年號之後。其餘無具體年月者,一律放在各朝代相應的石刻之末。

3、所收石刻均以楷書錄文。由於有拓本對照,爲錄入和排版方便,文中的異體字、古體字、隸古定字、假借字、俗字等大多徑直改爲通行體,部分比較特殊的字和需要校勘的字,則在注釋中提醒。原刻中的衍字、脫字、倒文、重文符號等均保持原貌,未予改正,只是在注中予以更正。唯訛字,因影響閱讀,則徑錄爲正字,而加註說明,有的還說明改正原因,輔以攷證。

4、原文一律使用現代標點,並根據石刻內容適當分段,以便閱讀。原石每行末字下增加斜線“/”,以區別行款。原石中的空格、空行未予保留,以省篇幅。

5、原石殘損泐蝕,實在無法確認的字,用“□”號標示;不能確知所泐字數者,加圓括號“()”,注明闕泐字數;隱約疑似之字,根據殘畫,參之文例錄文,並加註說明,以備參考。

6、碑誌標題用簡稱,而不用首題。題爲“某某碑”“某某墓誌”“某某摩崖”“某某造像記”等,一般不冠仕履,以求簡明。已婚婦女則稱“某某妻某某碑”“某某妻某某墓誌”,或“某夫人某氏墓誌”等。同姓名者,則冠以最高職銜、或加籍貫予以區別。

7、石刻拓片圖版、錄文、注釋,放在一處同時刊出,並於錄文之末括號注明主要資料來源,便於使用者比勘、復核。

8、每一通碑誌都在題目下簡要說明石刻出現的時間、地點;形制、圖案、紋飾;尺寸、行數和行字數、書體等;與該碑誌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包括相關碑誌等,意在爲利用石刻作進一步研究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現存碑額、誌蓋者均予以注明,並公佈圖版。

9、利用石刻原物或拓本,與已有的部分錄文、題跋、石刻文字彙編等資料詳細校勘,補充闕漏,辨正訛誤。因校勘記有的需要考辨,故一併放在注釋中。

10、注釋側重於從文字、詞彙、典故、史事等方面展開。注文力求簡潔實用,不枝不蔓。爲了方便閱讀,個別字詞、史實的注釋偶有重出,但不雷同,互有詳略,可以互參。疑難未識之字,在注釋中說明疑似某字,或徑直注明不識,以俟方家析疑。

11、所列參攷文獻,擇其主要者(包括文獻全稱和簡稱),以便於讀者檢索、複核;個別典籍在文中偶爾涉及,沒有列出,注中已出書名,檢索亦便;常見辭書,也沒有列出,特予說明。

毛遠明先生簡介

毛遠明(1949—2017),男,四川簡陽人。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所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于南充師範學院(今西華師範大學)中文系,1987年結業於西南師範大學漢語史研修班。先後師從余行達教授、劉又辛教授學習文獻學及漢語史,主攻文字訓詁。擔任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中國音韻學會會員,中國訓詁學會會員,重慶市語言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爲古漢語詞彙、碑刻語言文字研究、古籍整理與研究。

毛遠明先生長期致力於碑刻文獻整理、古漢語詞彙和碑刻異體字研究,尤其在漢魏六朝碑刻整理及異體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得到學術界高度肯定。主持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項,獨立承擔19項,縱向主持13項,橫向主持2項,主研4項;出版專著14部;在《中國語文》等學科級核心期刊發表重要論文100餘篇。獲得國家級高校教學優秀成果獎、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獎、重慶市社會科學獎等多項榮譽稱號。2011年由其領銜申報的新聞出版總署重大科技工程招標項目“中華字庫·石刻文字的搜集與整理”獲准立項,總經費達1580萬,是重慶市迄今爲止經費最高的人文社科項目。

毛遠明先生通過全面總結,分析比較以往各種碑刻文獻整理研究著作的得失利弊,在科學整理與研究碑刻文獻方面獨闢蹊徑:分時段全面收集碑碣1417刻,製作成拓片圖錄;據圖錄準確釋文,並加上現代標點;廣集眾本,精心校勘;對碑銘中的疑難詞語簡要註釋和考辨;並輔以提要。歷經十年,完成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漢魏六朝碑刻校註》,撰成200萬字的巨著。其後在《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的基礎上,通過輯補工作,又增加1071通。把《校注》和《輯補》合二爲一,進一步加工、改造,完成《漢魏六朝碑刻集釋》。達到2488通總量(去重、合併後實際2466通)。

毛遠明先生所編《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中華書局,2014年)獲得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本書是海內外第一次對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進行全面蒐集和科學整理的專業性學術工具書。該書信息全面系統,收錄字形準確規範,反映了我國目前碑刻異體字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代表了新時期碑刻異體字整理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巨大意義。在異體字研究、漢字史研究、書法創作、辭書編纂等相關學術門類都具有十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主要著作:

《左傳詞彙研究》,西南師大出版社2000年。

《訓詁學新編》,巴蜀書社2001年。

《語文辭書補正》,巴蜀書社2002年。

《歷代帝王將相詩選析》(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年。

《中華文化世家·巴蜀卷》(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古代漢語》(副主編),東北師大出版社1997年。

《漢魏六朝碑刻校註》,線裝書局2008年。

《漢魏六朝碑刻總目提要》,線裝書局2009年。

《碑刻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9年。

《儒藏》55冊(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重要論文:

《漢語文化詞語釋義問題》,《辭書研究》2004年第3期。

《漢魏六朝碑刻文獻語言研究的思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漢魏晉南北朝碑刻同形字舉證》,《中國文字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漢魏六朝碑刻中的漢字形旁類化問題》,《中國文字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漢字形旁類化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四川簡陽話程度副詞“少”和“非”》,《中國方言學報》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

《字詞考釋兩篇·從“息”、“媳”二字看形旁類化對詞義的影響》,《中國語文》2006年第4期。

《<元睿墓誌>釋文校正》,《考古》2006年第5期。

《釋“忓恡”》,《中國語文》2008年第4期。

《石本校<庾子山集>二篇》,《西安碑林920週年紀念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

《漢字形旁類化對詞義的影響》,《金秋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釋“破券”、“破莂”及相關的一群詞語》,《中國語文》2009年第3期。

《<辭源>訓釋詞語商榷》,《辭源研究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9年。

《隋代弘農華陰楊氏家族再考述》,《文獻》2010年第1期(2人合作,排名2)。

《試論漢字的理據》,《西華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漢字假借性質之歷時考察》,《西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碑刻疑難字考釋的方法》,(韓)《漢字研究》第2輯,2010年第6月。

《“皃”的俗變考察》,《中國語文》2010年第6期(2人合作,排名1)。

Exer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wavelet to repair and treat with ancient patterns and symbols in stone steles 被《EI》數據庫收錄(20104913459062),2010年,(2人合作,排名2)

引用書目簡稱、全稱对照

A
清·呂世宣《愛吾盧題跋》一卷,鉛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徐乃昌編《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十七卷,安徽通志館石印本,民國間刊(1912-1949)。簡稱《考稿》
清·趙紹祖輯《安徽金石略》十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道光十四年古墨齋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安平東漢壁書墓題記》,文物出版社,1990
清·武億纂《安陽縣金石錄》十二卷,補遺一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清嘉慶四年(1799)刊本。
清·趙希璜修,武億纂《安陽縣志》十四卷首一卷,清嘉慶四年(1799)刻本

B
清·陸增祥撰《八瓊室金石補正》一百三十卷《祛偽》一卷,嘉業叢刊本;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1985。簡稱《八瓊室》
清·江藩撰《半氈齋題跋》二卷,功順堂叢書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
侯璐主編《保定出土墓誌選注》,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簡稱《保定墓誌》
宋·陳思撰《寶刻叢編》二十卷,叢書集成初編本;十萬卷樓叢書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宋·闕名撰《寶刻類編》八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清·韓崇撰《寶鐵齋金石文跋尾》三卷,滂熹齋叢書本。簡稱《寶鐵齋》
清·徐樹鈞撰《寶鴨齋題跋》三卷,1912年石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清宣統二年(1910)石印手稿本,1979
清·盧文弨撰《抱經堂文集》三十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
西安碑林博物館編《碑林集刊》十七輯(1993-2011),三秦出版社,1993~2011
沃興華著《碑版書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清·王芑孫撰《碑版文廣例》,清光緒十四年(1888)行素艸堂金石叢書本
清·梁啓超撰《碑帖跋》一卷,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第七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本,2006
宗鳴安著《碑帖收藏與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馬子雲、施安昌著《碑帖鑒定》,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楊震方編著《碑帖叙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張燕編《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選》,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簡稱《北朝佛道》
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商务印书馆,2004
殷憲、馬志強《北朝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孙贯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金石拓片草目》六冊,1956年油印本。簡稱《北大草目》
戚叔玉等選編《北魏墓誌百種》,一〇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1月
范騰瑞編《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碑目》,開明書局鉛印本,1941。簡稱《北平碑目》
施蟄存著《北山集古錄》,巴蜀書社,1989
唐·虞世南撰《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中國書店,1989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1991。簡稱《北圖》
羅振玉著《丙寅稿》,民國二十六年(1927)羅氏铅印本
清·趙之謙撰《補寰宇訪碑錄》五卷,附《失編》一卷,槐廬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同治三年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補寰宇》

C
漢·蔡邕撰《蔡中郎集》十卷,四部叢刊本
上海博物館編《草原瑰寶——內蒙古文物考古精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簡稱《草原瑰寶》
商承祚撰《長沙古物聞見記》,中華書局影印,1996。簡稱《長沙古物》
清·田雯撰《長河志籍考》,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七十五年(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豫謙修《長子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
清·沈濤撰《常山貞石志》二十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清·牛运震集说,劉世珩重編《重編金石圖說》二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重編圖說》
耿之光、王桂照修《重修無極縣志》二十卷,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
宋·王著《淳化閣帖》十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慈淑樓叢帖》,清光緒間石印本

D
由雲龍撰《定庵題跋》,民國二十七年(1938)石印本
賈恩紱撰《定縣志》二十二卷,民國二十三年刻藍印本
牛誠撰《定襄金石攷》四卷,民國二十一年(1932)刊行;《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清·阮福撰《滇南古金石錄》一卷,小琅嬛館叢書本,清嘉慶道光(1796-1850)儀徵阮氏刻,《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滇南》
宋·黃伯思撰《東觀餘論》二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津逮祕書本
蔡運章《甲骨文金文與古史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96
明·楊士奇撰《東里文集》二十五卷,四庫全書本;劉伯涵、朱海點校,中華書局,1998年1月
清·戴咸弼《東甌金石志》十二卷,光緒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清光緒二年(1876)溫州聚珍排印,1982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五卷,西泠印社聚珍本,民國五年(1916),遯盦金石叢書本,民國十年(1921);《湖南叢書》本,民國十四年(1925),《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簡稱《東洲跋》
清·鄭業斆《獨笑齋金石文攷》第一集五卷第二集八卷,共十三卷,民國十八年石印本。簡稱《獨笑齋》
清·鄭業斆《獨笑齋金石文攷殘稿》一卷,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編《考古叢書》乙編第二種,燕京大學考古學社鉛印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簡稱《獨笑齋殘稿》

E
王鳴盛《蛾術編》,商務印書館,1958年

F
宋·周必大撰《泛舟游山錄》三卷,叢書集成三編本
唐·杜牧著,陳允吉點校《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七十卷,中華書局,2003
羅繼祖《楓窗脞語》,中華書局,1984年2月
清·譚獻評編《非見齋審定六朝正書碑目》一卷,半厂叢書初稿。簡稱《六朝正書碑目》
清·牟房撰《佛金山館秦漢碑跋》一卷,山東圖書館鉛印本。簡稱《佛金跋》
清·翁方綱撰,楊寶鏞輯《復初齋文集補遺》,龍淵爐齋金石叢書
宋·王厚之撰《復齋碑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G
清·阮元撰《甘泉山獲石記》,《揅經室集》,中華書局點校本,1993。簡稱《獲石記》
清·昇允、長庚、安維峻著《甘肅新通志》,清宣統元年(1909)木刻本
黃文弼著《高昌塼集》西北科學攷察團叢刊之一(高昌第二分本),1931年刊印本;增訂本,《考古學特刊》第二號,中國科學院,1951年12月;《中國早期考古調査報告》第2輯,線裝書局影印,2006年7月
《高等論說指南》,上海廣益書局,1922年
清·彭泰來撰《高要金石略》四卷,清刊本
清·孫承澤撰《庚子銷夏記》八卷,《四庫全書》,浙江巡撫採進本;清宣統三年(1911)掃葉山房石版影印乾隆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2006
榮禧《古高句麗永樂太王墓碑文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刊本。簡稱《高句麗》
明·陶宗儀撰《古刻叢鈔》,一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學古齋金石從書本
《古刻萃珍》五輯,金佳石好樓出版影印整紙碑誌
清·趙紹祖撰《古墨齋金石跋》,六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古墨齋》
清·瞿中溶《古泉山館金石文編》四卷,適園叢書本,1916;叢書集成初編本;聚學軒叢書本。簡稱《古泉》
鄒安撰《古石抱守錄》,藝術叢編石印本,民國七年(1918)
容庚著《古石刻零拾》,考古學社影印本,1935
清·宋世犖《古銅爵書屋金石文補遺》一卷,清咸豐十年(1860)刊本。簡稱《古銅爵》
闕名編,宋·章樵注《古文苑》,二十一卷,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顧燮光撰《古誌彙目》六卷,非儒非俠齋叢書本
清·黃本驥撰《古誌石華》三十卷,清道光八年三長物齋叢書本;叢書集成續編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2),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顧燮光撰《古誌新目》,非儒非俠齋金石叢書本
顧燮光撰《古誌新目初編》四卷編,非儒非俠齋叢書本。簡稱《新目初編》
清·毛鳳枝撰《關中金石文存逸考》十二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二十七年會稽顧家相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關中存逸》
清·王志沂撰《關中漢唐存碑跋》一卷,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簡稱《漢唐存碑》
清·畢沅撰《關中金石記》八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乾隆經訓堂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清·毛鳳枝撰《關中石刻文字新編》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關中新編》
清·李光暎撰《觀妙齋藏金石文攷略》一六卷,清雍正七年(1729)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簡稱《觀妙齋》
王國維著《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
汪兆鏞撰《廣州新出隋碑三種考》,民國十二年(1924)吉金軒印本
清·吳騫《國山碑考》,一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鄒安輯《廣倉古石》、《廣倉古石錄》一卷,上海廣倉學宭石印本,1918;《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
宋·董逌《廣川書跋》十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
羅振玉《廣陵冢墓遺文》一卷,附一卷,補遺一卷,三一卷,自刻本。簡稱《廣陵遺文》

H
明·趙均撰《寒山金石林時地考》二卷,四庫全書本。簡稱《時地考》
羅振玉編《蒿里遺文目錄》十卷,《補》一卷,民國十五年東方學會印本。簡稱《蒿里目錄》
羅振玉編《蒿里遺文目錄續編》一卷,《補遺》一卷,遼居雜著本,1929。簡稱《蒿里續編》
顧燮光撰《河朔訪古新錄》十四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河朔新錄》
清·楊鐸撰《函青閣金石記》,四卷,瑞安陳氏刻本,1931;《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函青閣》
清·申兆定撰《涵真閣漢碑文字跋》,簡稱《涵真閣跋》
金石拓本研究會編《漢碑集成》,同朋舍出版社,1994
高文著《漢碑集釋》修訂本,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清·馬邦玉輯《漢碑錄文》四卷,新華印字館石印本,1918;清光緒七年(1881)刊本
徐玉立主編《漢碑全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
傅惜華輯《漢代畫像全集初編》,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1950。簡稱《畫像全集》
信立祥著《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簡稱《漢畫像研究》
柯昌泗著《漢晉石刻略錄》,雙鉤石印本,1925
宋·婁機著《漢隸字源》六卷,汲古閣刻本
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編《漢任城王墓刻石精選》,山東美術出版社,1998。簡稱《任城王墓》
清·張寶德《漢射陽石門畫像考》一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簡稱《射陽畫像考》
清·楊龍石《漢四皓石刻題跋集錄》一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四皓石刻》
齊魯書社編《漢王舍人碑》,齊魯書社,1986
清·李富孫撰《漢魏六朝墓銘纂例》,清嘉慶七年(1802)刊別下齋校本。簡稱《墓銘纂例》
清·沈樹鏞撰《漢石經室金石跋尾》,清光緒十三年(1887)刊本。簡稱《石經室》
葉程義《漢魏石刻文學考釋》,臺灣新文豐出版社,1997)。簡稱《文學考釋》
劉昭瑞《漢魏石刻文字系年》,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簡稱《石刻系年》
容庚《漢武梁祠畫像錄》,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1936。簡稱《武梁祠畫像》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天津歷史博物館《漢鮮于璜碑》,文物出版社,1982
清·劉喜海《海東金石苑》,八卷,清劉喜海撰;吳興劉氏希古樓刊,民國十一年(1922),《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海東》
清·劉承幹撰《海東金石苑補遺》六卷,《附錄》二卷,吳興劉氏希古樓刊;《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海東補遺》
羅振玉著《海外貞珉錄》一卷,叢書集成續編本
石永士等著《河北金石輯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簡稱《河北輯錄》
孫繼民主編,郝良真、馬小青為副主編《河北新發現石刻題記與隋唐史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簡稱《河北新發現》
陳繼瑜、傅仁傑、吳鈞、李漢英編,李百勤執筆《河東出土墓誌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簡稱《河東墓誌》
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拾零》,二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7月。簡稱《墓刻拾零》
關百益編《河南金石志圖》,第一集,民國二十三年影印本。簡稱《河南志圖》
李根源編,馮飛校錄《河南圖書館藏石目》一卷,河南官印刷局代印,民國十四年(1925)鉛字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簡稱《藏石目》
元·納新撰《河朔訪古記》,三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訪古記》
清·李文田撰《和林金石錄》一卷,上虞羅氏校勘本
清·張仲炘撰《湖北金石志》十四卷,民國十年刻本;湖北通志單行本
清·卞寶第、李瀚章等修,清曾國荃、郭嵩燾等纂《湖南通志》二百八十八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
張江濤編著《華山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
清·吳鞏、董淳修《華陽縣志》四十四卷首一卷,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清·孫星衍、邢澍撰《寰宇訪碑錄》十二卷,國學基本叢書本;又商務印書館排印本,1935。簡稱《訪碑錄》
楊守敬輯《寰宇貞石圖》六卷,石印本,1909。簡稱《貞石圖》
羅振玉輯《淮陰金石僅存錄》一卷,坿《坿編》、《補遺跋》,刊於《小方壺齋叢書》三集鉛字本,清光緒十八(1892)年鉛印,《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淮陰金石》
清·李宗蓮撰《懷岷精舍金石跋尾》一卷,清同治六年(1867)鉛印本;民國十六年(1927)上虞羅氏排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懷岷跋尾》
清·况周頤《蕙風簃隨筆》二卷,叢書集成續編本

J
清·樊彬《畿輔待訪碑目》二卷,河北博物院鉛字排印本,1935。簡稱《畿輔》
繆荃孫《畿輔金石通志》十六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畿輔金石》
宋·歐陽修《集古錄》十卷,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叢書集成續編本
宋·歐陽棐編,清·繆荃孫校輯《集古錄目》十卷,雲自在龕叢書本;叢書集成續編本
歐陽輔《集古求真》,十五卷,江西開智書局石印手稿本,1923
歐陽輔《集古續編》《集古求真續編》,十卷,江西集古山房石印手稿本,1933
清·楊守敬撰《激素飛清閣平碑記》四卷,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第一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本,2006。簡稱《平碑記》
清·馮雲鵷撰《濟南金石志》四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韓明祥編著《濟南歷代墓誌銘》,黃河出版社,2002。簡稱《濟南墓誌》
清·徐宗幹撰《濟州金石志》八卷,道光二十五年刊行
桂邦傑纂,錢祥保修《江都縣續志》三十卷,民國二十六年(1937)據十五年刻版重印本
清·嚴觀撰《江寧金石記》八卷,清嘉慶九年(1804)刊本
繆荃孫撰《江蘇金石志》二十四卷,民國十六年(1927)抽印民國江蘇通志石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13),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清·方若撰《校碑隨筆》,六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毛遠明校注《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綫裝書局,2008年12月。簡稱《校注》
清·莫友芝撰《金石筆識》一卷,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附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四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2006
羅振玉撰《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錄》一卷,東方學會石印本,1927。簡稱《金石簿錄》
馬衡著《凡將齋金石叢稿》,中華書局,1977。簡稱《金石叢稿》
清·王昶撰《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中國書店影印出版,1985。清嘉慶十年(1805)刊本,简称《萃编》
清·方履籛撰《金石萃編補正》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二十年石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萃編補正》
清·王言撰《金石萃編補略》二卷,清光緒八年(1882)刊本。簡稱《萃編補略》
清·李調元撰《金石存》十五卷,聞妙香室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明·楊慎撰《金石古文》十四卷,叢書集成初編本,1936。學古齋金石叢書本
清·錢坫撰《金石後錄》八卷,傳抄本
清·張德容撰《二銘艸堂金石聚》十六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金石聚》
宋·趙明誠撰《金石錄》三十卷,中華書局影印宋龍舒郡齋刻本,1991;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
清·葉奕苞撰《金石錄補》二十七卷,叢書集成初編本;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
宋·趙明誠撰《金石錄目》一卷,叢書集成續編本
清·葉奕苞撰《金石錄續跋》七卷,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清·葉奕苞撰《金石錄賡跋》六卷,陶風樓影印本
宋·鄭樵撰《金石略》三卷,校本收入《學古齋金石叢書》,清光緒八年刻本
明·郭宗昌撰《金石史》二卷,學古齋金石叢書本
清·馮雲鵬撰《金石索》十二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
清·牛運震集說,劉世珩重編《金石圖說》二卷,聚学轩劉氏藏自刻本,清光緒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893-1896),《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2)一般類據之影印
清·趙紹祖撰《金石文鈔》八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清嘉慶七年(1802)
清朱彝尊撰《金石文字跋尾》六卷,藏修堂叢書本。簡稱《金石文字》
清·顧炎武撰《金石文字記》六卷,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顧亭林先生遺書本,1906
清·潘耒撰《金石文字記補遺》一卷,顧亭林先生遺書本,1906。《金石文字記》附刊本。簡稱《文字記補遺》
清·段嘉謨撰《金石一隅錄》一卷,一卷,清刊本,約道光二年(1822)
清·鮑昌熙撰《金石屑》不分冊,《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清·陸耀遹撰《金石續編》二十一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同治十三年雙白燕堂刻本;上虞羅氏修正本
劉青藜撰《金石續錄》四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清·劉喜海撰《金石苑》六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明·都穆撰《金薤琳琅》二十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學古齋金石叢書本
清·宋振譽撰《金薤琳琅補遺》一卷,學古齋金石叢書本。簡稱《琳琅補遺》
羅振玉校錄《京畿冢墓遺文》三卷,民國羅氏自刻本。簡稱《京冢文》
清·孫星衍撰《京畿金石考》二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簡稱《京畿金石》
清·劉瀚撰《荊南石刻三種》撰,《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清·趙紹祖撰《涇川金石記》一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簡稱《涇川金石》
清·吳士鑑撰《九鐘精舍金石跋尾甲編》一卷《乙編》一卷,清宣統二年(1910)自刻本,1910。簡稱《九鐘》
清·吳式芬撰《攈古錄》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末刻本

K
清·朱緒曾編《開有益齋金石文字記》一卷,開有益齋讀書志附刊本。簡稱《開有益》
清·李遇孫輯《栝蒼金石志》十二卷續志四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簡稱《栝蒼》、《續栝蒼》
清·鄒柏森校補《栝蒼金石志補遺》四卷,聚學軒叢書本。簡稱《栝蒼補遺》
《續栝蒼金石志》,清同治間刻本

L
清·林侗撰《來齋金石刻考略》三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春暉堂叢書本。簡稱《來齋》
元·駱天驤撰,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十卷,中華書局,1990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8月。簡稱《石刻彙編》
清·顧藹吉撰《隷辨》八卷,玉淵堂刻本,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中華書局據之影印,1986年4月;黃氏重刻本,乾隆八年(1743);渙古山房藏板,同治十二年(1873)重刊本。
清·翟雲升編撰《隸篇》十五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道光翟氏五經歲遍齋刻本
宋·洪适撰《隸釋》二十七卷,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5。清晦木齋翻刻汪氏本
宋·洪适撰《隸續》二十一卷,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85。清晦木齋翻刻汪氏本
宋·劉球撰《隸韻》,十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五年秦恩複刻本
王綿厚、王海萍主編《遼寧省博物館藏碑誌精粹》,中國·文物出版社、日本·中教出版株式會社合作出版,2000。簡稱《遼博藏碑》
羅振玉《遼居乙稿》一卷,民國二十年(1931)石印本;《羅雪堂先生全集》,文華出版公司、大通書局影印本,1968年至1977年
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乾隆五十四年北平翁方綱南昌使院刻本
清·黄公渚《兩漢金石文選評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簡稱《金石文評》
清·阮元《兩浙金石志》十八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四年李橒刻本。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浙江書局刊本
清·阮元《兩浙金石志補遺》一卷,兩浙金石志附刊本。簡稱《兩浙補遺》
羅振玉《兩浙佚金佚石集存》一卷,民國六年羅氏影印本。簡稱《兩浙佚金石》
唐·劉禹錫著《劉禹錫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沈韻初,趙悲庵《六朝造像精華》,有正書局影印本,1930。簡稱《造像精華》
狄楚青《六朝墓誌精華》,四集,每集四冊選輯,有正書局石印本,1920。簡稱《墓誌精華》
羅振玉《六朝墓誌菁英》,初編、二編,上虞羅氏影印本,1917。簡稱《墓誌菁英》
劉景龍、李玉昆主編《龍門碑刻題記匯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北京圖書館、龍門文物保管所編《龍門四品》,文物出版社,1979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慶陽北石窟文物保管所編《隴東石窟》,文物出版社,1987
《龍門二十品》二冊,有正書局石印,1913
《龍門造像二十品》,珂羅版印影印本,藝苑真賞社,民國年間
張維《隴右金石錄》十卷,甘肅文獻征集委員會校印本,1943。簡稱《隴右金石》
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編《魯迅輯校石刻手稿》,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簡稱《魯迅校石稿》
清·崔曉然、曾雲章修《潞城縣志》四卷,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
朱亮主編《洛陽出土北魏墓誌選編》,科學出版社,2001。簡稱《墓誌選編》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編《洛陽出土歷代墓誌輯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6月。簡稱《洛陽輯繩》
趙振華主編,洛陽古代藝術館編《洛陽出土墓誌研究文集》,朝華出版社,2002。簡稱《洛陽文集》
郭玉堂編著《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大華書報供應社,1941。簡稱《時地記》
郭引強主編,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編《洛陽出土墓誌目錄》,朝華出版社,2001。簡稱《洛陽目錄》
郭茂育著《洛陽出土鴛鴦誌輯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10月。簡稱《洛陽鴛鴦》
楊作龍、趙水森編著《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簡稱《墓誌釋錄》
李獻奇、郭引強編著《洛陽新獲墓誌》,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簡稱《新獲》
喬棟等編著《洛陽新獲墓誌續編》,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簡稱《新獲續編》
齊運通編著《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中華書局,2012年6月。簡稱《新獲七朝》
羅振玉《洛陽存古閣藏石目》一卷,叢書集成續編本。簡稱《存古閣》
齋淵編《洛陽新見墓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簡稱《洛陽新見》
趙超著《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簡稱《墓誌彙編》
趙萬里編《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科學出版社,1956。簡稱《墓誌集釋》
王壯弘、馬成名編著《六朝墓誌檢要》,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簡稱《墓誌檢要》

M
羅福頤撰《滿洲金石志》六卷,《補遺》一卷,《外編》一卷,滿日文化協會石印本,1937年;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羅福頤撰《滿州金石志別錄》二卷,民國二十六年石印本。簡稱《滿州別錄》
趙君平編《邙洛碑誌三百種》,中華書局,2004年7月。簡稱《三百種》
羅振玉撰《芒洛冢墓遺文》三卷,羅氏自刻本,1917。簡稱《芒洛》
羅振玉撰《芒洛冢墓遺文補遺》一卷,羅氏自刻本,1917。簡稱《芒洛補遺》
羅振玉撰《芒洛冢墓遺文三編》一卷,羅氏自刻本,1917。簡稱《芒洛三編》
羅振玉撰《芒洛冢墓遺文四編》六卷,羅氏自刻本,1917。簡稱《芒洛四編》
羅振玉撰《芒洛冢墓遺文續編》三卷,羅氏自刻本,1917。簡稱《芒洛續編》
羅振玉撰《芒洛冢墓遺文續編續補》一卷,羅氏自刻本,1917。簡稱《芒洛續補》
清·淺泳撰《梅溪居士縮臨唐碑題跋》二卷,清咸豐十年(1860)刊本。簡稱《梅溪題跋》
清·仇汝瑚修,馮敏昌纂《孟縣志》十卷,乾隆五十五年(1790)刊本
顧燮光撰《夢碧簃石言》六卷,1925年鉛印本
羅振玉撰《面城精舍雜文甲乙編》二卷,甲編清光緒十七年(1891)刊本,乙編清光緒二十一年刊本
清·葉大莊撰《閩中金石記》六卷,清刻本。簡稱《閩中記》
清·馮登府撰《閩中金石志》十四卷,嘉業堂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閩中志》
明·李賢、彭時等纂修《明一統志》九十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直撰《摹廬金石記》,石印本,1928;《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6)影印
明·安世鳳撰《墨林快事》十二卷,四庫全書本,據兩淮馬裕家藏本
清·張鑑撰《墨妙亭碑目攷》二卷附一卷,江蘇書局刊本。簡稱《墨妙碑目》
羅振玉撰《墓誌徵存目錄》鉛印本,1942。簡稱《徵存目錄》
吳鼎昌撰《慕汲軒誌石文錄》一卷,民國年間鉛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19)影印。簡稱《慕汲軒》

N
清·吳蘭修《南漢金石志》二卷,翠琅玕館叢書本
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南京歷代碑刻集成》,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
許成主編《寜夏考古文集》,寜夏人民出版社,1994。簡稱《寜夏考古》
余誼密修,徐乃昌纂《南陵縣志》四八卷,民國中排印本

P
清·洪頤煊撰《平津讀碑記》八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浙江省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木犀軒叢書本。簡稱《讀碑記》
清·洪頤煊撰《平津讀碑記三續》二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浙江省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讀碑記三》
清·嚴可均《平津館金石萃編》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嘉業堂抄本。簡稱《平津館萃編》
清·朱彜尊撰《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六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曝書亭跋尾》
清·朱彜尊撰《曝書亭集》八十卷,民國二十四年(1936)本

Q
賴非编著《齊魯碑刻墓誌研究》,齊魯書社,2004。簡稱《齊魯碑墓研究》
趙力光编《鴛鴦七誌齋藏石》,三秦出版社,1995。簡稱《七誌齋》
清·錢大昕撰《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十年刻本。潛研堂全書本。簡稱《潛研堂跋尾》
《潛溪集》八卷,附錄一卷,明·宋濂撰,明嘉靖間洛邑溫秀校刻本
郭玉堂編編次、王廣慶校訂《千唐誌齋藏石目錄》《續目》、《三目》,西泠印社印行,民國二十四年(1935)。簡稱《千唐目錄》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處編《千唐誌斋藏誌》二冊,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影印。簡稱《千唐》
清·戴治修,清·洪亮吉、孫星衍纂《乾隆澄城縣誌》,《中國地方誌集成》
袁維春撰《秦漢碑述》,北京工藝出版社,1990
謝佐等編著《青海金石錄》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簡稱《青海金石》
青州博物館編《青州博物館》,文物出版社,2003
清·錢保塘撰《清風室文鈔》,清風堂叢刊本
清·張廷清撰《清儀閣金石題識》四卷,撰,觀自得齋叢書本。簡稱《清儀閣》
清顧炎武撰《求古錄》一卷,行素草堂金石叢編書本
清·丁紹基撰《求是齋碑跋》四卷,叢書集成續編本;適園叢書本,民國五年(1916);《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19)影印適園叢書本。
清·嚴可均撰《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簡稱《全三國文》
清·嚴可均撰《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隋文》,中華書局,1985。簡稱《全隋文》
清·董誥等編校《全唐文》一千卷,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官修成書
全唐文新編編委會《全唐文新編》全二十二冊,1000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至2001,簡稱《新編》
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九輯,三秦出版社,1994年至2007
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實際是第八輯,但書中卻是未見第幾輯的編號,惟見“千唐誌齋新藏專輯”,又名,《千唐誌齋新收墓誌》,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簡稱《千唐新收》
李希泌編著《曲石精盧藏唐墓誌》,齊魯書社,1986年。簡稱《曲石》

R
清·楊守敬撰《壬癸丁戊金石跋》一卷,晦明軒稿本;《楊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簡稱《壬癸丁戊》
清·顧炎武撰《日知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熊象階纂《濬縣金石錄》二卷,無刻書年月,約嘉慶間刊

S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墓誌精華三十八種》,北京圖書館出版,2001。簡稱《三十八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三門峽漕運遺跡》,科學出版社,1959。簡稱《三門峽》
《三晉石刻總目》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2004,簡稱《晉刻總目》
晉華《三晉石刻總目·晉中市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簡稱《晉目晉中》
吳均《三晉石刻總目·運城地區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簡稱《晉目運城》
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題跋》四卷,其子據家藏真跡校刻本,民國十一年(1922)。簡稱《三邕》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東漢畫像石選集》,齐鲁书社,1982。簡稱《山東漢畫》
清·孫葆田撰《山東通志·藝文志·金石》,民國四年(1915)鉛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山東金石》
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編《山東石刻藝術選粹·歷代墓誌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簡稱《山東石藝選•墓誌》
清·世麟等修《山西通志》,四庫全書本
清·魯燮光著《山右訪碑記》一卷,顧氏金石輿地叢書本
羅振玉撰《山右冢墓遺文》,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一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本,1982
清·胡聘之撰《山右石刻叢編》四十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簡稱《山右叢編》
清·夏寶晉撰《山右金石錄跋尾》一卷,古歡閣刊本。簡稱《山右跋尾》
清·法偉堂撰《山左訪碑錄》十三卷,清宣統元年(1909)山東提學司署石印本
清·畢沅、阮元撰《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二年儀征阮氏小琅嬛仙館刊
羅振玉輯《山左冢墓遺文》一卷,自刊本。簡稱《山左冢墓》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陝西省文物局編《陝西碑石精華》,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武樹善編《陝西金石志》三十二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陝金石志》
李慧主編《陝西石刻文獻目錄集存》,三秦出版社,1990。簡稱《陝石集存》
陝西省博物館編《陝西省博物館藏石刻選集》,文物出版社,1957。簡稱《陝博藏石選》
張彥生著《善本碑帖錄》,中華書局,1984。簡稱《善本碑帖》
清·平恕修撰《紹興金石志》二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簡稱《紹興金石》
清·吴汝纶撰《深州風土記》,存四卷,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
上海神州國光社編《神州國光集》,上海神州國光社,清宣統庚戌(1910)銅版、玻璃版
清·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十八卷,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過眼錄》
清·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續錄》六卷,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簡稱《過眼續錄》
羅振玉《石交錄》四卷,貞松老人遺稿石印本,1941
清·馮登府《石經閣金石跋文》一卷,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簡稱《石經閣》
萬斯同撰《石經考》,四庫全書本
杭世駿撰《石經考異》二卷,清乾隆刻本《杭大宗七種叢書十八卷》之一種
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石刻史料新編》全四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7-2006年。簡稱《石刻新編》
黃立猷《石刻名彙》十四卷,沔陽黃氏萬碑館刊,1926
清·李佐賢《石泉書屋金石題跋》一卷,房山山房叢書本。簡稱《石泉金石》
周進《居貞草堂漢晉石刻墨影》,雙鈎石印本,1929。簡稱《石刻墨影》
明·趙崡撰《石墨鎸華》八卷,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學古齋金石叢書本
清·嚴蔚撰《石墨考異》二卷,邈園叢書庚辰從編
宋·王延德《使高昌行記》
清·武億《授堂金石一跋》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授堂遺書本。簡稱《金石一跋》
清·武億《授堂金石二跋》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授堂遺書本。簡稱《金石二跋》
清·武億《授堂金石三跋》二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授堂遺書本。簡稱《金石三跋》
清·武億《授堂金石續跋》十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授堂遺書本。簡稱《金石續跋》
西川甯、神田喜一朗監修《書跡名品叢刊》,日本東京二玄社出版。簡稱《名品叢刊》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九卷,上海書店影印,1984
中濱慎昭編《淑德大學書學文化センター藏中國石刻拓本目錄》,淑德大學,1997。簡稱《淑德石目》
清·李調元撰《蜀碑記補》十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北魏·酈道元撰《水經注》四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趙一清撰《水經注釋》四十卷,清光緒六年蛟川華雨樓張壽榮刻本
清·景日昣撰,周樹德吳效華校點,《說嵩》(三十二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高文、高成剛编著《四川歷代碑刻》,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簡稱《四川碑刻》
四川省文物志編輯部編《四川省文物志·徵求意見稿》第二集,1986
榮麗華編集《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誌目錄》,中華書局,1993。簡稱《墓誌目錄》
羅振玉撰《松翁近稿》一卷《補遺》一卷,民國十四年(1925)上虞羅氏排印本;《羅雪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出版公司、大通書局影印本,1968年至1977
羅振玉《松翁未焚稿》一卷,民國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晉·干竇撰《搜神記》二十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清·翁方綱撰《蘇齋題跋》一卷,遯盦金石叢書本
清·石韞玉撰《蘇州府志·金石志》二卷,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隋代碑誌編選組編《隋代碑誌百品》,新時代出版社,2002
王其禕、周曉薇主編《隋代墓誌銘彙考》,線裝書局,2007。簡稱《隋代彙考》
清·黃本驥編《隋唐石刻拾遺》二卷,附《關中金石記隋唐石刻原目》一卷,《聚學軒叢書》第四集,清光緒間原刻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據光緒本影印,1982年10月;《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14)
吳鋼《隋唐五代墓誌匯編》,三〇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包括洛陽卷15冊、河南卷1冊、陝西卷4冊、北京卷附遼寧卷1冊、北京大學藏拓2冊、河北卷1冊、山西卷1冊、江蘇山東卷1冊、新疆卷1冊等。分別。簡稱《隋唐五代洛陽》《隋唐五代河南》《隋唐五代陝西》《隋唐五代北京》(北京附遼寧)《隋唐五代北大》(北京大學)《隋唐五代河北》《隋唐五代山西》《隋唐五代江蘇》(江蘇山東)《隋唐五代新疆》
清·王文燾撰《隋徐智竦墓誌考初稿》,椿蔭宦叢錄之一,清宣統壬戌(1922)刊本

T
黃瑞《台州金石錄》十三卷,劉氏嘉業堂刻本,民國五年(1916);《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劉氏嘉業堂刻本,1982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二百卷,中華書局,2000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98
山西省博物館編《太原壙坡北齊張肅墓文物圖錄》,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簡稱《太原壙坡》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泰安市文物局、泰安市旅遊局編,《泰山石刻大觀》,線裝書局,2002。簡稱《泰山石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
羅振玉《唐風樓金石文字跋尾》一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唐風樓跋尾》
羅振玉《唐代海東藩閥志存》,石刻本,1937
毛漢光主編《唐代墓誌銘彙編附攷》,一八冊,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至1994年。簡稱《附攷》
周紹良主編,趙超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92年11月。簡稱《彙編》
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彙編續》
饒宗頤編著《唐宋墓誌: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簡稱《唐宋》
清·端方編《匋齋臧石記》四十四卷,商務印書館石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楊殿珣編《石刻題跋索引》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5。簡稱《題跋》
明·于奕正撰《天下金石志》十五卷,顧氏金石輿地叢書本,1929
不知道撰人《天下碑錄》一卷,洪适《隸釋》卷二七附
清·楊賓編《鐵函齋書跋》四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清·吳大澂著《鐵華盫金石錄補》不分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清·嚴可均撰《鐵橋金石跋》四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聚學軒叢書本
清·嚴可均撰《鐵橋漫稿》八卷,稿初刻于清道光十八年;光緒十一年重刊
宋·鄭樵撰《通志》,中華書局,1987
侯燦、吳美琳編著《吐魯番出土磚誌集注》,二冊,巴蜀書社,2003年4月。簡稱《吐魯番磚》
侯燦主編《吐魯番墓磚書法》,重慶出版社,2002年。簡稱《墓磚書法》
清·梁章鉅《退庵所藏金石書畫跋尾》,又《退庵金石書畫跋》二十卷,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本。簡稱《退庵跋》
清·甄爾節脩《屯留縣志》四卷,清雍正八年(1730)刻

W
唐·王勃撰,楊曉彩、姜劍雲校注《王勃集》,修訂版,《名家選集卷》,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望都二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59
清·楊守敬撰《望堂金石初集二集》不分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望堂初集二集》
有正書局編《魏齊造像二十品》,有正書局珂羅版影印本,1921
王素、李方《魏晉南北朝敦煌文獻編年》,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簡稱《敦煌編年》
吳鼎昌《誌石文錄》一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陳直《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簡稱《文史考》
梁·蕭統《文選》,中華書局影印,1977
宋·李昉等編纂《文苑英華》一千卷,中華書局影印,1966
清·陸心源輯《吳興金石記》十六卷,清光緒十六年(1890)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光緒十六年刊本,1982
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四庫全書
清丁敬《武林金石記》十卷,遯盦金石叢書本

X
趙力光等編著《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彙編》,三冊,線裝書局,2007年10月。簡稱《碑林新藏》
高峽主編《西安碑林全集》二〇〇卷,西安碑林博物館編,廣東經濟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6年10月
羅振玉《西陲石刻錄》一卷後錄一卷,清宣統甲寅(1914)上虞羅氏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自刻本,1979。
漢·劉歆撰,晉·葛洪錄《西京雜記》六卷,四部叢刊本
清·徐松《西域水道記》四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國家圖書館藏稿本
劉承幹《希古樓金石萃編》十卷,吳興劉氏希古樓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希古樓》
《熹平殘碑》,羅叔言藏乾隆拓本
翁聖修、宋聊奎纂《咸寧長安兩縣續志金石考》,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簡稱《長安金石》
清·陸耀遹撰《咸寧縣志》,民國二十五年(1936)重印本
李慧、曹發展注考《咸陽碑刻》,三秦出版社,2000)
張鴻傑主編《咸陽碑石》,三秦出版社,1990
清·覺羅崇恩《香南精舍金石契》一卷,清同治元年(1862)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6)據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手鈔本影印。簡稱《金石契》
羅振玉校錄《襄陽冢墓遺文》一卷,附《補遺》,民國四年(1915)羅氏自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襄陽冢墓》
清·黃易撰《小蓬萊閣金石文字》不分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簡稱《小蓬萊》
清·王頌蔚撰《寫禮廎讀碑記》一卷,寫禮廎遺書四種本,民國四年(1915);《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40)影印。簡稱《寫禮廎》
清·馮景撰,《解春集文鈔》十二卷,附《補遺》二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簡稱《解春集》
趙文成、趙君平編選《新出唐墓誌百種》,西泠印社,2010。簡稱《新出百種》
中國文物研究所等編《新中國出土墓誌》,文物出版社,1994—2004。分別簡稱《新中國北京》、《新中國河北》、《新中國河南》、《新中國陝西》、《新中國重慶》《新中國江蘇》《新中國天津上海》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中華書局,2005。簡稱《新出墓誌疏證》
王樹柟《新疆訪古錄》二卷,聚珍仿宋印書局鉛字本,民國七年(1918);《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15),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仿宋鉛字本,1979
清·顧聲雷脩《興平縣志》二十五卷,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徐州市漢碑刻石及畫像石題記研究》,《兩漢文化研究》2,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清·孫星衍《續古文苑》二十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清·魏錫曾《續語堂碑錄》,不分卷,撰,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1),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1979(中縫題名《非見齋碑錄》,統一《續語堂碑錄》)
清·魏錫曾《續語堂題跋》一卷,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38),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
明·盛時泰《玄牘記》不分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
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四卷,永豐鄉人稿刻本,1910;又,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台灣大通書局,1986。簡稱《雪堂跋尾》
羅振玉撰,蕭文立編校《雪堂類稿甲筆記彙刊讀碑小箋》,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簡稱《讀碑小箋》
范壽銘《循園古冢遺文跋尾》六卷,民國十九年(1930)石印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簡稱《循園古冢》
范壽銘《循園金石文字跋尾》二卷,顧氏金佳石好樓石印本,民國十一年(1922);《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20),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簡稱《循園金石》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明天順年間初刻本,中華書局影印本;寧波出版社,2000年1月

Y
陳蜀奎主編《雅安地區文物志》巴蜀書社,1992
周劍曙、郭宏濤編著《偃師碑誌精選》,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簡稱《偃師碑選》
清·武億《偃師金石遺文記》二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年刻本。簡稱《偃師石遺文》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七四卷,《續稿》二〇七卷撰,兩江總督采進本
謝承仁《楊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清·張澍《養素堂文集》三十五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清道光十五年棗華書屋刻本
李改、張光溥編《藥王山北朝碑石研究》,陝西旅遊出版社,1999。簡稱《藥王山碑研究》
羅振玉《鄴下冢墓遺文》二編二卷,自刊本。簡稱《鄴下冢墓》
陳邦懷《一得集》,齊魯書社1989)
曾昭燏等合著,南京博物院、山東省文物管理處編著《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簡稱《沂南古畫》
清·朱士端《宜祿堂收藏金石記》六卷,西泠印社聚珍本,1921。簡稱《宜祿堂》
鄧少琴《益部漢隸集》,四川大學雙鉤線描石印本,1949
清·段松苓《益都金石記》四卷,四卷,益都丁氏藏本,清光緒九年(1883)開雕,《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清·法偉堂《益都縣圖志》五十四卷,益都官舍刻本
陳邦福《億年堂金石記》一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億年堂》
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十八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簡稱《藝風堂》
清·繆荃孫著《藝風堂文集》三冊,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
藝苑真賞社本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朱楓《雍州金石記》十卷,惜陰軒叢書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簡稱《永城寢園》
清·傅以禮著《有萬憙齋石刻跋》不分卷,《遯盦金石叢書》本,西泠印社聚珍版,1921;《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38)題跋類據之影印。簡稱《有萬憙齋》
有正書局石印本
宋·曾鞏《元豐題跋》一卷,學古齋金石叢書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叢書集成初編本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十六卷,四部叢刊本
倪璠、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中華書局,1980
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四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清·葉昌熾《語石》十卷,續修四庫全書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清·杜春生《越中金石記》十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詹波館刊本
清·李慈铭《越縵堂文集》十二卷,民國鉛印本
清·翁方綱《粵東金石略》十卷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刊本
清·謝啓昆《粵西金石略》十五卷,清嘉慶六年(1801)銅鼓亭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17),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2
孫太初《雲南古代石刻叢考》,文物出版社,1983。簡稱《雲南叢考》
汪寜生《雲南考古》,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
于右任《鴛鴦七誌齋藏石目錄》,《東方雜志》,1930年第二號;《說文月刊》,1942年第三卷。簡稱《鴛鴦目錄》
于平編《歷代墓誌選編》,《中國歷代墓誌選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簡稱《歷代墓誌選編》

Z
清·方若原著,王壯弘增補,《增補校碑隨筆》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簡稱《增補校碑》
日本·藤原楚水編《增訂寰宇貞石圖》,日本興文社印本,1940。簡稱《增訂寰宇》
清·張塤《張氏吉金貞石錄》五卷,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刊本。簡稱《張氏吉金》
張沛《昭陵碑石》《陝西金石文獻匯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12月
清·孫三錫《昭陵碑攷》一二卷,清咸豐八年(1858)刻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
羅振玉《昭陵碑錄》,三卷,坿《校錄劄記》一卷,坿《補》一卷,坿《校記》一卷,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羅氏精刊本;自刻本,民國三年(1914),《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
羅振玉《貞松老人遺稿》,民國石印本
清·方朔《枕經堂金石題跋》三卷,清同治元年(1862)刊本;《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簡稱《枕經堂》
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鄭州市志•文物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常盤大定、關野貞編《支那佛教史跡》三,圖版145,佛教史跡研究會,1926
貟安志《中國北周珍貴文物》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簡稱《北周文物》
高文《中國漢闕》文物出版社,1994
湖南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編《中國古代銘刻文物》,2001。簡稱《銘刻文物》
潘成義主編《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彙編•貴州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簡稱《西南貴州》
李昆聲主編《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彙編·雲南省博物館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簡稱《西南雲南省博》
桂林博物館、桂林石刻博物館編《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彙編·廣西桂林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西南廣西桂林卷》
清·畢沅《中州金石記》,五卷,叢書集成初編本。經訓堂叢書本
清·黃叔璥《中州金石考》八卷,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簡稱《中州考》
羅振玉《中州冢墓遺文》一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6。簡稱《中州冢墓》
周郢《周郢文史論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簡稱《周郢文史》
清·王澍《竹雲題跋》四卷,《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79
羅振玉撰《磚誌徵存》一卷,商務印書館嘉草軒叢書本,1934
陳漢章《綴學堂河朔碑刻跋尾》一卷,顧氏金佳石好樓石印本,收入《范鼎卿先生所著書三種》,民國十一年(1922);《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20)影印石印本。簡稱《綴學堂》
趙振華《洛陽古代銘刻文獻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簡稱《洛陽銘刻》
趙平《中國西北地方歷代石刻彙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簡稱《西北石刻》
鄭業敩《獨笑齋金石攷略》四卷首一卷,清光緒十三年刻本,1887。
趙君平、趙文成編《秦晉豫新出土墓誌蒐佚》,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簡稱《秦晉豫新出墓誌》